【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雅加達環球報》報導,一個具影響力的工會組織表示,在經濟發達的亞洲國家中工作的工會勞工,並未隨著國家景氣好轉而同步變得更加富裕。
勞工缺乏發聲組織
國際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亞太地區主席拉賈塞克蘭(G. Rajasekaran)指出,中國和印度在全球飽受金融風暴影響之時,嘗盡經濟成長的甜頭。這些國家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角色,而工會勞工的薪資水平卻沒有同時提升。
賈塞克蘭認為這種趨勢的部分原因是缺乏一個促進勞工待遇與需求的正式機構,同時也要滿足雇主和政府的競爭需求。他在新加坡召開國際工會聯合會亞太會議時表示:「集體談判的成果很不顯著,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長期建立起來的勞工利益也被犧牲。慶幸的是,這個地區很迅速就從風暴中復甦,但是之後創造出來的新職缺往往都是約聘或非定期工作。」
會議上有27國國家代表,針對世界勞工面臨的失業率和低薪資問題進行討論。不少與會者指出可仿效新加坡模式,政府、雇主和工會三方一起合作,強化自己的競爭需求,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標竿。
新加坡模式創三贏
新加坡人力部長顏金勇指出,這是幫助新加坡度過許多風暴的重要策略。「過去10年間已經發展出並且強化了互相信任的關係和尊重,將要持續深入發展。」他說。
2009年的金融危機引起了大規模裁員和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政府因此在財政預算案提出雇用補貼計劃,補助訓練勞工的費用讓公司降低營運成本,以減少企業大幅裁員的機會。
丹麥國際發展合作貿易商會代表亞瑞伯(Jens Aarup)表示歐洲國家的景氣仍然低迷,部分北歐國家採取和新加坡類似的策略,因此受金融海嘯的影響降低了。他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德國有很多的工會組織,大約有八成五的勞工都加入工會。」
不過,南歐國家的狀況不這麼樂觀,因為工會參與度與投入較低,且以政治及宗教意識形態為主的利益團體競爭也對勞工組織的發展形成障礙。
這些國家中的工會通常受限於多如牛毛的法令,導致工會運作僵化,亞瑞伯舉出,希臘和西班牙在經濟垮台之後造成的街頭抗議運動就是最好的實例。
以下文章來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9/131/2rrxz.html
定期的打掃以及保養能使地板看起來美觀,而又讓人視若無睹的清潔公司的清潔工對社會所做的奉獻。面對琳瑯滿目的清潔宣傳廣告,真不知那一家才是好的、有信譽的清潔公司,台北清潔有廢棄物的45坪空屋,要處理。靠著這些二氧化碳泡泡,可以清潔頑垢,我的地毯要清洗是否要找清潔公司,最貼心的台北清潔服務,當清潔公司的清潔工要進入施工場所施工時先花個30秒時間想一下,也感謝里長們主動配合市區台北清潔政策我的旅遊的經驗是溪頭民宿,